首页

研究会概况

新闻动态

会员单位

会刊

学术交流

教学研究

联系我们

首页>学术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举办“Н.А.巴依科夫作品中远东边境地区人物形象分析”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5-10-14     浏览次数:1132

    2015年10月14号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在闵行校区外语学院319会厅举行了题为“Н.А.巴依科夫作品中远东边境地区人物形象分析”的学术讲座,主讲人是来自阿穆尔国立大学语文系语的安娜•扎比亚科教授。本次讲座由外语学院俄语系主任王亚民教授主持,来自外语学院俄语系的部分师生和全体学生聆听了本次讲座并参与讨论。

主讲人:阿穆尔国立大学语文系语安娜•扎比亚科教授

    本次讲座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为题目概念和内涵的界定,第一批远东地区民族精神意思研究者、作家、旅行家的介绍,Н.А.巴依科夫生平及研究、创作和Н.А.巴依科夫作品中远东边境地区人物形象分析。
    在第一部分中,主讲人首先讲解了作为讲座核心概念的“Фронтир”内涵,是一个二十世纪初才在俄语出现的外来词,意为“边境地区”。并介绍了它在俄语科研中的产生、变化及其发展过程。而“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ый фронтир”意为“远东边境地区”,是亚太地区在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形成的概念,其中包括了俄罗斯、中国、朝鲜、满洲通古斯等民族在内及其相互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在上述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Ментальность 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ого фронтира”,即“边境地区心灵感应”,表现为独具特色的行为方式、文化、宗教观点和类型。首先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主要表现在政论、文艺文本和视觉形象中,共时性方面更多地则表现为国家政策上,历时性则体现为宗教、日常生活习惯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接着,主讲人讲述了第一批远东地区民族精神意思研究者、作家、旅行家,他们的代表就是Н.М.普尔热瓦利斯基、А.В. 叶利谢耶夫、С.В. 马克西莫夫、В.К.阿尔谢尼耶夫、П.В. 什库尔京和Н.А.巴依科夫。正是他们在二十世纪初的远东开发飞同时开始了科学研究——从时间空间的坐标到独特的心理心智的综合研究。其中В.К.阿尔谢尼耶夫的代表性著作有《乌苏里边疆地区的中国人》(1914),而А.В. 叶利谢耶夫则是精通一位汉语的汉学专家,翻译了众多中国经典文学和民间创作,并收集中国民间传说和童话,研究中国编年史论著,代表作品有《赌徒》、《朝鲜族童话集》等。
    伴随着1898年中东铁路的开建,Н.А.巴依科夫(1872-1958)第一次来到中国,任职于横道河子站军备第三旅军械官。Н.А.巴依科夫是二十世纪初哈尔滨俄侨中最著名的作家、民族学家,蜚声伪满洲、欧洲和日本的猎兽人。他于20世纪初作为侨民来到北满并在此生活到1945年。他创作了一系列满洲原始森林及其居民的随笔、短篇和中长篇小说。代表性的著作有《在满州山林里》(1914,1915)、《大王》(1936)、《牝虎》(1936)、《忧郁的大尉》、《我的朋友们》等。
    主讲人以《在满州山林里》和《大王》为例,讲述了Н.А.巴依科夫的自然主义随笔和文艺作品中所反映了远东边境地区神话的特点,研究了远东边境上满族兽猎人、中国探寻者人生者和红胡子、俄罗斯官兵和红胡子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社会类型的代表。指出远东边境地区的道德伦理和原始森林的真理,以及在远东边境居民宗教信仰影响下的特别群体成为他们心灵感应的共同起源。他们的生活、文化互相渗透、相互影响,成为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因此,俄罗斯红胡子在满洲人的多神庙中进行祷告,而俄罗斯捕兽人和官兵的形象在中国红胡子的观念中具有了神圣性的特点。
    俄语系主任王亚民教授在讲座最后做了总结性发言,介绍了远东地区的民族志研究、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在国内的总体状况。阿穆尔国立大学语文系及其“远东研究中心”在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与文化、远东民族志等专业领域研究成果突出,且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她表达了在相关领域开展合作的愿望。 作为阿穆尔国立大学语文系和“远东研究中心”主任的安娜•扎比亚科教授向外语学院俄语系赠送了他们的科研成果,并寄希望进一步合作研究。(撰稿人:杜晓梅)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 | 邮箱:webmaster@kapria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