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概况

新闻动态

会员单位

会刊

学术交流

教学研究

联系我们

首页>学术交流>
俄罗斯《文学报》报道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首届“中俄青年作家论坛”
发布时间:2016-01-21     浏览次数:1084

    俄罗斯知名报纸《文学报》于2016年1月21日刊登了作家娜塔莉亚•伊万诺娃的文章,报道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俄罗斯作家协会及高尔基文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中俄青年作家”论坛的情况。
    《文学报》最早于1830年由普希金及其同时代诗人杰尔维格等创办,十九世纪中期停刊。苏联成立之后,在高尔基的呼吁及支持下,报纸于1929年重新出版,并延续至今。顶峰时期,《文学报》的发行量曾达到600万份,在俄罗斯的文化、文学界享有崇高声誉。如今,该报仍是俄罗斯最重要、最知名的文化类报纸,其现任主编为知名作家尤里•波里亚科夫。
    报道全文翻译如下:
“俄罗斯文学在中国并非外国文学”
    来自中国各个省份的青年小说家和诗人在上海外国语大学(SISU)与俄罗斯同行代表团相聚,共同探讨了有关文化普及、翻译难点、俄中文学对话、传统的保护与更新、俄罗斯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话题,并就两国当代文学现状、当今作家的创作成果等交换了意见。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郑体武教授引用了叶夫图申科的诗句,提到“俄罗斯文学在中国并非外国文学”:上世纪来,俄国文学积极地参与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学进程。郑教授还在思南公馆举办的读者见面会上推介了《外国文艺》杂志出版的俄罗斯青年作家专号。
    有关翻译问题的讨论由著名的东方学者、莫言作品的俄文译者伊戈尔•叶果夫主持。叶果夫介绍了刊登优秀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俄文杂志《明灯》。俄罗斯作家协会外委会主席巴维金宣读了俄罗斯作协致大会的贺信,并代表俄罗斯嘉宾对中国驻俄大使李辉先生的大力协助表示特别感谢。
    高尔基文学院教授谢尔盖•叶辛做了发言,谈到了如何寻找读者与文学作品间的兴趣切合点,读者对当代小说及诗歌的认同与不信任,俄罗斯文学存留至今的崇高地位等。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组织下,俄罗斯与中国的作家们还广泛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学、当今作家的深度与浅薄、对生活真相的表述、寻找人身上的人性、大题材文学的复兴、如何超越经济发展对文学的负面影响等诸多话题。上外的学生们勤恳认真地完成了这一期间所有基里尔文到象形文字 – 象形文字到基里尔文的转换翻译工作。
    论坛的日程远不止上述讨论。主办方在思南公馆还专门安排了一场读者见面会,并对《外国文艺》的俄罗斯青年作家专号做了推介。该期专刊登出了伊琳娜•科瑟赫、安德烈•安季平、娜塔莉亚•梅廖希娜、阿纳斯塔西娅•切尔诺娃、伊莲娜•图鲁舍娃等当代作家的作品。参加见面会的读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涉及俄罗斯乡村小说现状、首都与外省之争,还讲述了阅读自己喜爱的俄国作家作品的感受。来自首都及外省的作家们则就网络时代的大城市、小地方之间是否存在距离,网络文学等展开争论。在长宁图书馆举办的诗会吸引了斯拉夫研究专家、翻译家们,以及诗歌爱好者们前来参加。诗人马克西姆•格拉诺夫斯基、叶卡捷琳娜•雅科夫列娃、瓦西里•波波夫等朗诵了自己的作品。俄罗斯诗人们先用俄语朗诵自己的诗歌,然后,翻译了该作品的中国诗人用中文朗诵译文。整个诗会按此顺序进行。中式的形象感与俄式的刚强有力的调子、不经意的东方隐喻和俄式情怀的哀歌变换交错。诗人格拉诺夫斯基的有关小女孩的诗歌是由中国一位女诗人的儿子朗诵的,小家伙以饱含童稚与纯真的艺术气质感动了在场观众。为帮助来宾理解诗歌内容,诗句均以漂亮的字体打在屏幕上。
    作为论坛总结,巴维金回顾了中俄文化交往的历史,讲述了苏联作家代表团首次访华的场景,当时的团员包括了拉斯普京、嘉姆扎托娃、卡扎科娃、希帕辛娜等知名作家与诗人。他还强调了两国间文化联系、文学交往的重要性,并提出希望,号召俄中两国的文学对话要继续下去,两国作家在未来要更密切交往。

 

原文转载自:俄罗斯文学报

http://lgz.ru/article/-1-2-6538-21-01-2016/russkaya-literatura-v-kitae-ne-inostranka/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 | 邮箱:webmaster@kaprial.org.cn